工商社論》論政府施政要有邏輯性
分享到: Facebook Plurk twitter
2018/2/23 工商時報

農曆年前花蓮大地震,鑑於若干建物倒塌是違法加高樓層使然,於是政府又開始正視違建,行政院近日更加速修正《建築法》重申整頓違建的決心。然而,不過幾個月前,政府還大力倡議在違建屋頂上搭太陽光電板,在綠能與安全之間,政府施政完全沒有章法可言。

也由於花蓮大地震,政府官員又舊調重彈依九二一地震後《新建築技術規則》蓋的房子比較安全,需加快都市更新。然而這又是即興式的施政邏輯,房子安全與否雖與建築技術有關,但從歷來倒掉的房子觀察,更多時候是與建商偷工減料、政府未核實建照審查、工程勘驗又虛應故事有關,這個行政程序不改,建築技術標準訂得再高,都市更新再翻天覆地個十次,又有何用。

須知,九二一所震倒的大樓有許多屋齡還不到五年,當年震災後國科會的報告也指出:「本次地震倒塌損毀的建築物,許多是屋齡不長的新建房屋,原因在於建築物的結構系統不良。」想想,我們的總統府自日據時代1919年竣工迄今已有百年之久,而鄰近總統府的台灣銀行於1938年落成迄今也已逾八十年,他們並未依據最新的建築技術規則興建,但歷經多少地震仍屹立不搖,這說明房子的安全與否固然與建築技術有關,惟其用心與否才更為關鍵,政府若不能核實建照審查、工程勘驗,訂再多的標準又有何用?

台灣地震頻仍,若干地區土壤液化嚴重,甚至處於斷層帶、行水區,這些地區本來就不宜開發,政府硬要與大自然爭尺寸之地,硬要核發建照進行開發,來日豈能無禍?這已不是建築技術這個層次的問題,也不是老屋重建就能解決的問題,把一座城市的安全寄望於都更,進而簡化成拆老屋蓋新屋,豈是治本之道?更值得注意的是,都更後的樓層倍增,面對日漸升高的地震風險,那些因獎勵容積、移轉容積拔地而起的二、三十層高樓對整座城市是否更安全,也值得深思。

我們認為,政府施政必須要有邏輯,不能今天要推綠能就忘了違建的危險,明天看了地震又即興式的要加速讓屋齡逾三十年的房子都更,須知,這樣屋齡的房子全台有四百萬戶,這些家庭畢生積蓄都已投入這個房子,甚至有些還在付房貸,如今實質薪資倒退十七年,生活已捉襟見肘,都更之下,他們又得付新房貸,若像台北市長柯文哲所言「不要幻想一坪換一坪」,這四百萬個家庭恐怕還沒被地震震垮,即已被房貸壓垮。

兩年來總統蔡英文念茲在茲的是要提高國人薪水,但是當她所領導的政府在推都更的時候,又忘了四百萬戶家庭左支右絀的處境將因政府這個即興式的政策雪上加霜。綠能、違建、安全、都更與實質薪資倒退十七年面面都重要,要有通盤的方案,不能老是即興演出,老是今天的政策與昨日的談話衝突,之所以如此正說明這個內閣根本沒有核心思維,而沒有核心思維就不可能有施政藍圖,如此綠能不會成功,薪資不會成長,城市也不會安全。

我們政府施政真的要有邏輯,花蓮地震後政府善後前言不對後語並非特例,再如政府鼓勵企業投資,又要廢核電,又要燃煤電廠減碳,如此電要從哪來?沒有充足電力企業怎敢投資?此理之必然也,聰明如蔡總統豈會不知?如今執政黨經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就是想面面俱到,處處討好,以致各項政策的邏輯紛亂,如此沒有核心思維的施政,在口號階段尚可討好百姓,但待其執行,民怨必起,面面俱到等於面面不到。

經濟學家熊彼得(J.A.Schumpter)說:「民主國家的總理如果成為一位全神貫注於不要摔下馬的騎士,他就難以有一趟美好的旅程;又或者像一個只關切軍隊是否聽命於他的將軍,豈能考慮整個戰略?」熊彼得這段話非常貼切的描述了今天蔡總統的困境,在幾乎年年有選舉的台灣社會,執政者若成天所關心的就是「不要摔下馬」,一切政策都以勝選(不要摔下馬)為考量,政策自然沒有中心思想、沒有整體戰略,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熊彼得說:「執政者如此取得選舉的成功,這種成功對國家而言很可能是一種失敗。」這一暮鼓晨鐘之言,蔡總統應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