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榮:16年來房產政策的六大缺失與建言
分享到: Facebook Plurk twitter
2024/9/18 房市趨勢專家 李同榮

    16年來台灣政府歷經兩次政黨輪替,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國民人均年所得已經超過34千美元,但由於所得分配嚴重不均,年輕人買不起房與租不起房問題卻越趨嚴重,居住正義淪為政黨選舉的政治口號。

房產趨勢專家李同榮直指16年來房產政策的六大缺失,包括馬英久政府的「大降遺贈稅引發房市飆升」、「實價登錄1.0的登錄亂象」、「奢侈稅打房產生的閉鎖反效」,蔡英文政府的「8萬戶空屋移轉社宅徹底失敗」、「房地合一2.0助漲房價」、「平均地權修法與新青安政策造成市場扭曲」,兩黨所有房產政策幾乎圍繞在打房的思維中,居住正義永遠難以振衰起敝。

兩黨房產政策永遠圍繞在「打房價」思維,缺乏宏觀治本的解決方案

    李同榮感嘆,左八年右八年,16年來歷經兩次次政黨輪替,他每次針對政府房產政策提出批評缺失的同時,都會提出相對的善意建言,並針對問題缺失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無奈主管機構長官往往難納百川,只會對政策問題提出防衛性的說貼與辯護,房產政策永遠圍繞在「打房價」的思維中,忽略市場供需因素的調解,因此房價往往越打越熱,居住正義永遠淪為選舉時政治人物消費的口號。

「萬金難買已知道」,政府聽不進建言,房產政策學術化,錯誤結局已未卜先知

    李同榮指出,每次在政府針對房市準備推出防堵性的消極措施之前,他總是聲嘶力竭的提醒政府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無奈政府總是執意採納御用學者的學術論述做為房產治標策略,罔顧市場機制與治本實務,最終淪為學術治國的弊病,導致房產政策屢錯屢犯,而不幸的嚴重後果總是被預先料中,「萬金難買已知道」,錯誤結局早已未卜先知!

16年房產政策的六大缺失,馬政府與蔡政府各打三大板,嚴重扭曲市場機制

    李同榮直批,十六年來,政府的房市政策不但未抓住市場問題的核心,導致錯誤的政策卻不斷重演,左八年右八年,馬政府與蔡政府各打三大板,最明顯的六大缺失案例與事實真相如下:

(一)2009年馬政府降低遺產稅政策~造成降溫中房價再次飆升:2008因全球金融海嘯影響,第五循環房市降溫,馬政府擔心引發國內金融風暴,於2009年宣布遺贈稅大幅降低5倍,調降到10%,雖然政策立意良善,促使海外資金大量回流,厚實外匯存底,但也因流資大幅增加與利率偏低,再使降溫中的房價強勢再拉升一波,李同榮當時精準預言2011年房價將跨越警戒線,政府也將會以稅制打房,並判斷稅制打房也將對房市產生反效果。

#事實證明:預知的後果都不幸言中,好的政策若用錯時間點,產生的後遺症就會相當嚴重,降低遺贈稅立意良善,但時間不對,過剩資金缺乏多元投資管道,因而產生房價再度飆漲的後果。

(二)2011年馬政府奢侈稅打房政策~主升段稅制打房,造成閉鎖效應、漲時助漲後果:2011年眼見房價飆升,馬政府採學者建言,在房市主升段制定兩年奢侈稅打房,導致房市轉嫁,呈現量縮的閉鎖效應,房價不跌反漲。

#事實證明:稅制革新雖有其必要性,但若疊床架屋以加稅企圖打房,時間不對,策略不對,就會造成漲時助漲的反效。

 

(三)2012年馬政府實價登錄歸責於地政士登錄政策~造成登錄不實、權責不分亂象:2012實價登錄是個良好政策,但在上路前,李同榮在公聽會與記者會中,唯一極力主張「登錄權責應歸責於買賣雙方」,但政府仍執意採地政士代為登錄制度,結果引發登錄不實、權責不分亂象,導致地政士因受罰而走上街頭抗議事件,產官學花了好幾年時間研討對策,最終才在2020年實價登錄2.0改革修訂,規定申報登錄制度義務人歸責於買賣雙方,而錯誤的政策居然可以一拖再拖延宕八年不改。

#事實證明,八年前已經向政府建言的政策,並提醒政府會有登錄權責不分亂象,政府卻肆意而行,浪費八年時間才證明政策嚴重錯誤。

(四)2016年蔡政府8萬戶空屋移轉社宅政策~政策知錯不改,欲蓋彌彰,且偽造假政績:2016年政黨第二次輪替,蔡政府上任提出住宅三箭,其中社宅20萬制定12萬戶興建,另八萬戶為空屋移轉社宅政策。在政策擬定之初,李同榮一再質疑,並提醒政府官員「空屋移轉社宅」政策將會導致的結果是:「活化空屋理論正確,但實務執行非常困難」,無奈政府官員反駁全台有80萬空屋,就不相信逼不出一成(8萬戶)空屋做為社宅,李同榮當時也回嗆官員:空屋移轉社宅若實務可行,就不只10%數目,但不成功就連1%數量都達不成,而失敗的機率絕對高達95%以上。

#事實證明:空屋移轉社宅政策推動困難,政府才以包租代管的租金補貼政策,就現有租賃市場把房東房客湊合,魚目混珠當社宅政績,事實上對社宅數量增加一點幫助也沒有,這就是錯誤政策而知錯不改的實例,且是浪費公帑製造假政績的實例,8萬戶空屋移轉社宅政策其實是徹底失敗。

(五)2021年蔡政府央行四限貸與房地合一2.0打房政策~稅制打房引發閉鎖反效應、資金受限導致大者恆大:2021年房市正值第六循環主升段,央行錯把後衛當前峰,一年內推出四次限貸措施打房,致使土建融與第二戶換屋者資金受限,建商大者恆大,市場領導喊價,房價越打越高,受害者仍是弱勢。

#事實証明:央行楊總裁採選擇性信用管制與2010年央行彭總裁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如出一轍,同様的策略用在不對的時間點,在主升段打房,結果都是一樣的失敗。

(六)2023年蔡政府平均地權修法與新青安政策~投機買盤不減反增,並由短線轉移至中長線高槓桿操作:20238月執政黨為了選舉,提出新青安貸款專案,促使降溫中房價再甩尾拉升,造成搶購搶貸風潮,甚至投機性買盤大擧進場,房市亂象叢生,政府卻束手無策。

#事實證明:圍堵資金只能治標,游資就會亂竄,房市高檔推出新青安激勵市場的利多措施,等於提油滅火,所有部會打房政策都功虧一簣。

兩黨房產錯誤政策,都具有共同的特徵:人不對、事不對、時不宜、錯不改

李同榮進一步分析,16年來兩黨輪替執政下的房產錯誤政策,都具有共同的特徵:

(一)人不適:主事者不是非專業領域,就是偏向學術治理導向,用人不適,導致政策往往脫離市場實務。

(二)事不對:房產政策掌握不了核心問題,導致提出的政策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的缺失,政策就圍繞在打房思維,房價往往越打越高。

(三)時不宜:政策逆勢而為,往往在主升段逆勢打房(例奢侈稅與房地合一稅2.0),又在末升段宣布利多政策(例新青安政策),時間不宜,不管政策對錯,都會導致市場機制嚴重被扭曲,造成相反效果。

(四)錯不改:朝令不對、夕改何妨?一旦政策錯誤,不立即修正,再用錯誤的政策掩蓋修復,就會導致調控政策疊床架屋,履錯履犯,真可謂:「一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點犯下同様的錯誤」。

針對核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才是申張居住正義的真諦

    李同榮最後建言,政策不能圖利強勢財團,但政策更不能塗害弱勢大衆,房產政策必須徹底跳脫打房思維,他並以一張策略系統分析圖多次重複向政府提出房市的問題核心,不在於治標的打房政策,而必須犧牲短期成長窒礙,並針對國土嶄新規劃、擴大公共建設、結合民間資源廣建社宅、疏解都會供需失衡、整頓租賃黑市、稅制全面革新、、各項核心問題提出治本解決方案,長線才能促使年輕人真正買的起、租的起房,這才是申張居住正義的真諦。